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影视出版 > 正文

电影导演唐季礼:上海应完善电影全产业链

2012-04-01 09:13:57天天新报
字号:T | T
唐季礼

唐季礼
 
         唐季礼,香港着名的动作片导演、监制和编剧,从事电影和电视创作多年。武行出身的他,经历过从场记、副导演、编剧、武术指导到导演的奋斗历程,拍摄了《超级警察》、《红番区》、《过江龙》等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长期以来为华语电影走向世界孜孜不倦,得到公众认同和肯定;以好莱坞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积极倡导大力发展祖国影视文化产业,为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从香港到好莱坞,他一路奔向电影的至高点;从好莱坞到上海,他以一个文化人的责任感为上海电影的发展出谋划策。唐季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海要拿出非凡的气度和冲劲,努力打造一个从剧本开发到拍摄生产、从后期制作到衍生产品的全产业链集体发力的“海军陆战队”.

  发展电影

  要聚拢民营力量

  记者:您在好莱坞征战多年,如何看待中国电影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您觉得电影产业在整个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怎样?

  唐季礼:电影在文化产业中始终占据着龙头地位,因为它有着最成熟的宣传渠道,它可以把这个国家的文化带向全世界,好莱坞向全球传播美国的文化价值的力度就已经证明了这点,这是新闻报道做不到的,也不是绘画、音乐、建筑等其他艺术所能比拟的。中国的电影应该如何走向世界,我想,我们就是需要大力挖掘国外没有的历史资源,大家都在抱怨为什么我们拍来拍去拿到国外的都还是动作片,实际上,我们的动作片、武侠片弘扬的依然是真善美,我们是在用世界能读懂的电影语言来发布我们的文化精神;如果说还有欠缺的话,那就是我们中国电影还没有学会用他们的技术发展我们的文化,好莱坞已经在拍《花木兰》、《功夫熊猫》了,但我们对于国外优秀的电影资源不能只是单纯地使用特效技术,还有很多可挖掘的资源。例如我拍《神话》、《雷霆战警》不光是使用国外先进的特技,还细化到优秀的收音师,甚至驯马师都是从不同国家整合的资源。

  记者: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和重要阵地,您对这个城市也有很多的了解,在您看来,上海的电影特色体现在哪里?

  唐季礼:上海是一座包容性强而且胸怀宽厚的城市,自身沉淀了江南的文化气息、又在开埠以后积累了丰富的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了包罗万象的海派文化特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才能够在这里起步、腾飞,甚至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觉得中国电影指的就是上海电影。香港电影的发展也离不开上海,是一批南下闯荡的电影人开启了香港的艺术旅程;我父亲也是从上海去香港的,虽然他是音乐人,但是在他的艺术感染下,我才进入了电影这个行当,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如今的上海可能更多地被定义为经济金融中心,但是我认为上海仍然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最有实力也最有潜力的城市之一:这里汇聚了从江浙沪覆盖到全国的高科技人才,这里办事效率高、做事讲求诚信,这里吸引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来学习、生活,所以上海有资本也有实力吸收全国的文化人才来这里创业,就像好莱坞一样让全世界的电影人才都汇聚在那里一起做梦,一起创作优秀的电影。

  记者:您在上海建立文化产业基地,以您的经验,上海电影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唐季礼:我从好莱坞回来就到上海拍摄《雷霆战警》,正是看中这里的发展潜力,在过去十多年的电影产业发展历程中,上海电影集团为上海和全国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浪潮里,上海电影的民营资本力量没有得到良好的拢聚,没有形成气候,烙有上海特色的导演、演员、创作班底都显得比较匮乏。从制片、制作到发行营销、从教育人才培养到媒体整合资源,电影产业链的所有中心环节都汇聚到了北京,而上海急需扳回自己的半壁江山。

  应开辟“产、学、研”

  一体化的电影生产模式

  记者:您认为,上海电影要怎样发展、怎样聚拢各种民营力量,才能夺回自己的半壁江山呢?

  唐季礼:我在好莱坞闯荡的十年,其实就是在吸取外国优秀的电影创作和宣发经验,从好莱坞回国我没有去北京、而是来上海拍片,就是看重了这里发展电影产业的潜力。因为从剧本创作到融资制片、从集聚后期制作力量到建立影视基地,上海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拍电影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现在电影人都在为拿不到一个有创意的剧本而发愁,剧本创作需要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有着扎实的剧作能力的人才,我们的艺术院校都会开设编剧课程,那为什么我们还是缺乏剧本创作的人才?我认为,是由于我们没有培养出既有国际视野又能感悟中国文化特色的综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可以在哪里培养,就是在上海。开放而包容的上海有这样的实力聚集创作人才,让他们生产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气质的电影。更重要的是上海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它可以开辟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模式:电影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行业,常规的教育教学体系很容易落后市场,必须由产业带动教学,由身处这个行业的一线工作者带领专业院校的学生共同进步,建立产业和学校合营合办的研究院,不是很多情况下一些知名的导演、编剧到大学里客串一次名誉教授那样简单。这样的资源其实不止北京电影学院有,上海也完全可以提供这样的平台,只要有具体的公司去执行,例如我成立“动作明星培训班”就是动用上海戏剧学院的教育师资和香港资深的动作武术指导共同完成培训任务,剧本创作同样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有了优秀的剧本资源,下一步就是融资了,上海作为全球金融中心,这个优势尤为明显,我们还有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有专门的剧本交易平台,上海电影的融资环境可以是得天独厚的。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从好莱坞发展的经验看,我们中国电影目前缺乏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风险评估平台。美国在拍片之前都会有这个给电影“买保险”的程序,通过电影制片方提供的投资方案和拍摄进度表给电影注入风险投资,即使是电影票房不盈利,保险公司的投保金额也使得这部电影不至于血本无归。可是这样的意识在我们中国还没有形成,我们的电影创作更像是游击队性质的,只要拿到注资就赶紧拍;尤其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把演员看得过重,一部电影拍不拍完全取决于演员的档期,只要演员给你档期了,就算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也要赶紧进行拍摄,这从制片角度来说是本末倒置的。

  上海有实力形成电影产业

  后期制作中心

  记者:您刚才从电影的前期创作上、提出了改进的方法,那在电影的实际拍摄和后期营销中,我们又要注意什么呢?

  唐季礼:对,有了合适的剧本和充足的资金,我们就要正式进入电影的创作阶段了,关于上海的电影拍摄和制作环境,我在这里着重强调两个细节:第一,上海已经有车墩和松江两个影视基地为年代戏的拍摄提供了场景,而且上海的地域空间和较高的地租也决定了上海很难建立像横店那样规模的影视基地。但其实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不光古装戏和年代戏要有专门的拍摄场地,现代戏、时装剧同样需要,因为我们总有一个误区,只要拍时装剧好像哪里都可以取景,哪里都可以拍,实际上时装剧中的特色场景才可以开辟成为引领消费的时尚聚集地,上海是一座时尚大都会,应该在时装剧的电影场景中推出上海特色,不能只是东方明珠、外滩那一带,我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我知道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看,上海的弄堂、小马路、咖啡馆会对年轻人有着多大的吸引力。第二,除了特色的拍摄环境,上海还有实力形成一个电影产业的后期制作中心,现在电影科技发展到3D/IMAX的阶段,胶卷被淘汰出局,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技术要跟得上世界的步伐,以前我们也会出现机器从国外买回来不会用,搁置在那里被淘汰的境遇。为了改变这种境遇,我们要凝聚一个规模化的后期制作平台,集配音、音效、特技、调色、音乐等综合一体的制作中心,但每个环节的人才在我们国家都呈现出匮乏状态,如果上海能够以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地域优势,以吸引力强的人才引入计划,例如吸引我来的上海“千人计划”,让国内外的后期制作人才都来这里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要说的是电影的衍生产品,任何事情都不能照搬模式,我们的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好莱坞那样,以发展动画相关产业和建立主题公园作为自己电影下游产业发展的重点。毕竟美国不像我们肩负这么厚重的历史责任,它的国家成长历程也决定了它在文化上也是要向前看而不用不时地回顾过去;但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对自己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负责任,我们的电影要承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重任,因此我们的电影下游产业的开发也要延伸出一条特色的道路。例如我们古装剧盛行,我们为什么不把古装剧制作的服装、梳妆、头饰等工具衍生到电影产业的下游,不仅可以提升国际知名度,说不定可以开发出引领时尚潮流的产业。我们独具时代特色的置景、道具、陈设也可以延伸到家居、酒店等行业中,更深一步讲,也许我们可以在国外建立如横店那样的有自己国家品牌特色的主题乐园。

  记者:您对上海的电影产业发展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梳理,那您认为实施起来的难度大吗?

  唐季礼:中国电影从进入“票房为上”的产业化时代以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这其中有曲折有失败,但每一件伟大的事情都会遭遇质疑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当然要存在,但我们不能让质疑声拖慢了行动的步伐,而在电影发展上,上海要拿出的就是不怕质疑的气度和冲劲。我从好莱坞归国以后,监制过不同类型的电影、参加过各类影展、也致力于培育新人,我的经验就是中国电影尤其是上海电影,要建立文化产业的“海军陆战队”,要成立像新加坡工业园区那样的政府扶持、企业化运作、吸收国际人才的新兴的生产基地。我们不能用民兵去抵挡国际上的坦克,我们的电影要和世界电影工业走在平行的道路上,而上海,有这个生产能力,也要敢为人先。记者 吴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