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影视出版 > 正文

阿涅斯·瓦尔达的“海滩”在中国

2012-03-31 16:08:43中国文化报
字号:T | T

       1954 年,她拍摄了处女作《短角情事》,以先锋形式与拍摄方法启发后来者,她亦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中唯一的女性;1957 年,她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以“中国通”的身份来到中国采访拍摄,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2012年,身为电影导演、摄影师的她带着特别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的装置作品再次来到中国。她就是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祖母”的阿涅斯·瓦尔达。

  从3月10日开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阿涅斯·瓦尔达的海滩在中国:1957——2012艺术创作全回顾”,再一次让中国观众更多地了解这个顶着娃娃头的可爱老太太。

  新浪潮的祖母

  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知晓阿涅斯·瓦尔达更多是通过阅读《世界电影史》。法国“新浪潮之母”是大部分人对瓦尔达的第一印象,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常常误解“新浪潮”。不少人以为这是一种电影的风格、表现的手法,而真正的“新浪潮”,恰恰更是一场运动、一场革命。

  在“新浪潮”开始之前,电影界是一个诱人却又苛刻的地方。在当时,导演几乎是资历的象征,只有在片场一步一步通过努力才有资格成为导演,而严苛的晋升制度几乎将所有年轻人的导演梦击碎。

  从1958年到1962年的五年间,有200多位法国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他们相同却又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很年轻,都拍小成本的电影,也都在寻找、尝试用电影表现生活的哲理、意义,还有那种社会责任感。他们一致反对当时流行的所谓“优质电影”,这种“优质电影”实际上是一种被大众兴趣所左右的、按照陈规俗套制作的商业影片。这一时期的电影新人们则是要以一种艺术趣味来替代商业趣味。他们声势浩大地奋起推翻和打碎旧有的制片秩序,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

  瓦尔达就是这样,她不但是第一个挑战传统的人,她和她的作品也一直在不同的时代制造着“新浪潮”。她的电影生涯堪称短片和长片并重、虚构和纪录并举。1954年,26岁的阿涅斯·瓦尔达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往电影方向发展。她先是成立了电影合作社,并拍摄了她的第一部短片《短角情事》,影响了不少中外影人。这部电影中,瓦尔达运用大量推进式镜头力图表现主人公的主观世界,与此同时,电影也具备了后来新浪潮电影的基本特征:真实的环境、迷茫的边缘化主人公、简便的拍摄设备、强烈的作者意识等。该片被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称为“法国新浪潮的第一部电影”。此外,她最著名的电影还包括《五点到七点》、《幸福》、《天涯沦落女》、《南特的雅克》、《拾穗者》等。

  “我第一次看瓦尔达女士的电影是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她的《五点到七点》让我第一次知道了电影可以这样实时展示生活片段。看瓦尔达女士的电影就好像交给你一把钥匙,让你发现日常生活里的很多秘密。她和她的电影教会我们,要始终保持对生活足够的好奇心和足够的敬畏。”贾樟柯在影展开幕式上说。

  女权主义导演

  在瓦尔达所生活的女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身为女性的她也积极参与其中。她曾经秘密出租自己“迷人的粉色房子”用于帮助堕胎手术的实施,她也是秘密签署轰动一时的《我们堕胎了,审判我们吧》宣言的女性之一。只不过瓦尔达说,她一直都只想成为快乐的女性主义者。“虽然当时我很愤怒,强奸、家暴、切除阴蒂、在极其糟糕的环境下堕胎——年轻女孩去医院做刮宫手术,医生对她说,没有麻药,这是对你的惩罚……我想该拍一部电影面对这件事,我就做了,但我始终觉得电影不该过分关联着目的。”

  《法国电影手册》前主编、《世界报》影评人、巴黎政治经济学院电影教授让·米歇尔·傅东总是很愿意用《一个唱,一个不唱》来举例说明阿涅斯·瓦尔达独一无二的女性主义态度。此次来中国,他向观众表示:“瓦尔达的女性主义首先是从成为导演开始的,在女性导演基本不存在的时代,她没有任何相关的背景,但有足够的胆量和创造力去尝试,她成了新浪潮中唯一的女性。她和自己的想法之间有非常鲜活生动的关系,这意味着她并不是一个形而上的抽象的导演,并且她还有某种特殊的幽默,像是一种微笑,这使得你看她的电影时,即便是非常严肃的社会问题,你也能感到逆境中的快乐,像是生命力的涓涓细流,这反而使得她所呈现的女性话题具有更大的力量、更多的可能。即便今天你去看她的电影,比如《一个唱,一个不唱》,虽然电影里的话题已不复争议意义,但你仍旧能从作品里找到非常多的乐趣,即便身为男性的我同样对两个女性的生活态度深以为然。”

  面对观众的镜子

  在此次展映的半自传半纪录电影《阿涅斯的海滩》中,阿涅斯·瓦尔达时而热切、时而伤感地念叨着:“我感觉到和电影住在一起,其实我一直都是。”

  影片中,瓦尔达重回故乡、以前的拍摄场地、与丈夫生活过的地方,再现了她的生活和工作片段。就像电影片头说的一句话:“当我们翻开一个人,会发现风景;而如果翻开我,就会发现海滩。”《阿涅斯的海滩》展现了她活在电影中的一生。

  对于瓦尔达来讲,《阿涅斯的海滩》中她并不是简单地走到沙滩上去回想以前所发生的事情,而是以记忆的方式来创新。她开始建造新的东西,开始整理不同的目标、人、事物,她用电影让历史重生。

  “我希望大家看到两个表述重点。第一个是关于‘自画像’,假如有一个人要为自己画自画像时,那么他首先会从镜子里看自己,而影片中的我将镜子转过来,我想让镜子面对别人,面对观众,面对我想看到的人,面对可以成就这部纪录片的‘人物的素材’。第二,在片中,我坐船到了巴黎,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演绎,但我就是想用这种演绎的方法,让观众感受纪录片中的真实。” 瓦尔达说。

  “万物生态是平等的,观众演员也是平等的。她通过电影艺术创作的方式来探究现实和电影文本之间的关系,她希望把现实呈现出来,和每一个观众分享,而不是只想传达非常个人的主观的意志和愿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策展人仝晓峰认为,解读瓦尔达艺术的关键词之一是她作品中的“生态”意识。

  据悉,瓦尔达电影展映仍在继续,在3月31日、4月7日、4月14日,还将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分别展出由她执导的《幸福》、《杨可叔叔》、《天涯沦落女》、《南特的雅克》、《拾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