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福建 > 正文

福建:乡村里的诗与远方

2021-01-29 09:23:37福建日报 记者 李珂
字号:T | T

今年省两会期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汇聚更强大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本月,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走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灵魂。如何发挥文化建设在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促进作用?近日,记者走进部分典型乡村,探访当地补齐乡村文化发展短板,丰富和增强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和活力的故事。

文旅融合 乡村焕发新活力

漫步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不时看到麦芽糖、黄酒酿造等非遗创意产品,每一处家风家训馆、文化传习街等文化场馆、街巷,都透露着浓厚的乡土文化。

拥有上百栋古建筑的桂峰村,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一到这里心就静下来了。”游客们纷纷表示。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文化振兴,保护传承创新优秀乡村文化,也成为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繁荣的重要途径。

“结合古村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工作,我们对全村39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进行丈量测绘、建档录入,规划设计逐步分期开展保护修缮。”桂峰村党支部书记蔡华续说,村里还加大对古民居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投入。

桂峰村重点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而不是只在建筑上动心思。村里为39座古民居编修“一房一故事”,通过景点解说牌、二维码扫一扫等形式,植入智慧元素。2019年,桂峰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文化旅游经典景区。

屏南县“古村落+文创”、霞浦县“摄影+民宿”、福鼎市“白茶+文化”、福安市“数字+文创”……如今,我省越来越多乡村像桂峰村一样,把乡土文化的复兴融入乡村振兴中,让乡村焕发着新活力。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现场会上获悉,我省已遴选25个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指导支持探索开展文旅功能融合,试点建设主客共享的乡村文旅服务中心,其中国家级试点5个、省级试点20个。全省有37个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五。

“非遗+” 传承文脉植入活化业态

“非遗+扶贫”,一头连着党和政府的为民情怀,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文脉赓续。

如何推动乡土制造的创新研发,激发乡土文化的生命力?振兴贫困地区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遗,就是我省文化扶贫的一大着力点。

加工柳杉片、抛光,盘制底座、上下墩、笼盖、插板和腰箍,缝结……在宁德市蕉城区黄家蒸笼专业合作社,20多名工人分布在工厂的不同区域,井然有序地制作蒸笼。

黄家村党支部书记黄春光介绍,作为黄家村的传统支柱产业,省级非遗黄家蒸笼远销海外,同时也在上海、广东、福州、杭州等地建立销售网络,年产值达1.8亿元。

在蒸笼产业带动下,黄家村成立黄家蒸笼传统手工艺传习所,聘请蒸笼手工艺传承人现场教学,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强乡村历史文脉保护,推动“非遗+扶贫”,去年,我省对原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非遗工坊进行调查梳理,选择其中5个作为全省首批非遗扶贫工坊示范点,并安排经费扶持。同时,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征集非遗主题线路,鼓励旅行社开展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等,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了220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整合共享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我省在建设村文化服务中心的过程中,通过资源整合,将其打造成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赋予新的内涵。

寒风凛冽,永春县达埔镇岩峰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却热火朝天。村民们在此读书、打球、练书法、学南音、打白鹤拳……这里就是村民们的第二个家。

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一楼为运动区域,前有灯光篮球场、门球场,后设有球场、乒乓球室、棋牌室。二、三楼为艺术区域,集图书阅览室、科普室、音乐室、电子阅览室、电影放映室等示范功能室为一体。

“这个中心建于上个世纪末,于2019年重新规划布局建设。镇政府将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不少于5万元,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法规、乡风文明教育、农业技能等服务培训及各类比赛活动。”达埔镇宣传干事罗扬彬说。

据悉,泉州市将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累计已投入市级资金960万元,建设96个市级示范点。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我省加强供需对接,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文章,聚焦提升效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全省16510个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完成功能整合,占比为99.6%,已向80个乡村安排资金补助、向402个乡村配送文化一点通设备和数字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