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福建 > 正文

非遗大戏唱响文化产业“盈盛号”擦亮宁德品牌

2013-01-31 15:28:17东南网
字号:T | T

        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由福建“盈盛号”首席工艺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林陵祥精心构思打造的黄金花丝作品《醉里看花》,荣获传统技艺大展金奖。

        你看那大而不润的牡丹花,它花蕾轻舒,花瓣云卷,层叠的花瓣里漫浸着它的雍容华贵,怎么也藏不住它婀娜娉婷的花魂。你看那玲珑饱满的鸟儿高踞枝头,啾啾的叫着,如痴如醉盘旋于牡丹花间,背后还衬着黛青的绿叶,这样短瞬的唯美景象,“盈盛号”黄金手工艺术却将其凝固成了永恒之美。

        你能想象这是智慧过人的“盈盛号”工艺师们,将一根根0.25毫米长细如发丝的黄金进行烈火焚烧,经高温熔化后焊接在金质瓶身上形成的纹饰吗?黄金花丝作品《醉里看花》好不让人惊叹,它造型独特,金质长颈花瓶为身,上细下粗,瓶口为漏斗状,以立起的牡丹花为中心,上下皆以下垂状叶片装饰,临风顾盼的鸟儿在花间流连。花鸟相依的构图显得愈加精美别致,为冷峻的金属工艺注入了丝丝温情,栩栩如生、楚楚动人。

  走过百余年的银饰品锻造历史,“盈盛号”人把这块蒙尘的金牌细心揩擦,使其重新闪光发亮,在金光闪耀的21世纪前叶,黄金手工艺的出现为盈盛号的银饰工艺增添了奇光异彩。今天,其第23代传人林陵祥藉此项技艺登上了我国非遗传统技艺的至高奖台,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金奖黄金花丝作品《醉里看花》,就出自“盈盛号”首席工艺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林陵祥之手,他也因此再次一跃成为今年工艺美术界最耀眼的星星。

  谋定而后动 黄金饰品推崇个性化订制

  黄金珠宝由于本身的颜色不易随意改变,按说很难在色彩上做文章。但“盈盛号”人却巧妙利用黄金的颜色与周围纯手工饰物颜色相搭配,达到和谐自然,给人以美而不腻的感觉。其黄金手工艺制作不仅细腻精致,而且娴熟逼真,具有巧夺天工、登峰造极式的惊世之美。金奖作品《醉里看花》的个性化设计、纯手工制作和色彩搭配就足以有力得说明了“盈盛号”工匠们的聪明智慧。

  林陵祥告诉记者,相较白银而言,黄金光泽鲜艳夺目有极好的延展性,可以加工成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形状、样式,并且金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可以实现人们长期储存的愿望。黄金不仅用于装饰,又可作为辟邪物,象征着生命、健康、耐力、青春、稳定或者兴旺。在我国古代,黄金被认为是神的恩赐,对它的使用成为伟大人物的特权,由于所用原料价格昂贵,在古代多用来制造皇家饰品和工艺品。

  “以往市面上黄金制品多是倒膜,我司最有优势的地方就是采用纯手工艺制作,包括錾刻、花丝镶嵌、雕刻、绘画、抛光、烧蓝、镀金等,而”盈盛号“的出发点就是个性化定制,”在林陵祥看来,《醉里看花》作品之所以问鼎金奖在于黄金制品中的花丝工艺填补了原有的黄金制品的空缺。

  传承中创新 探密黄金作品《醉里看花》精湛工艺

  说起《醉里看花》具体制作过程,林陵祥向记者介绍到,《醉里看花》作品主要采用我国传统花丝镶嵌技艺(又称细金工艺)。简单解释,花丝就是将两股以上的细丝拧一起做成的各式各样的样品。镶嵌就是把这些花丝工艺做好以后加上一些石碗儿、腰圆、圆的、方的等等整体的镶嵌在某个物体上。这项技艺最早出现在商代,历经四千多年,由于所用原料价格昂贵,定陵出土的明朝万历皇帝的金冠就是花丝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花丝工艺具体选用金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在方寸的饰片上用金丝掐制出宛转灵动的花纹图案,加上镶嵌工艺以挫、锼、捶、闷、打、崩、挤 、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经过咬酸(酸洗)后烧蓝或镀金,提亮饰品颜色。

  据其介绍,《醉里看花》作品中,用火烧黄金后搓成麻花大小,再将麻绳大小的黄金进行烈火焚烧,经过高温熔化后拉成细如发丝直径0.25毫米的花丝,再镶嵌在瓶身上形成纹饰。牡丹花、两只小鸟和树叶主要采用花丝镶嵌技艺,而树干是则是闽东用得最经常的錾刻工艺。此外,再运用点蓝、烧蓝等工艺,赋予作品丰富的色彩。

  花丝镶嵌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为了在黄金花丝系列作品上有突破,在《醉里看花》中,林陵祥将花丝巧妙焊接到瓶身,让他们熔合起来。“古代没有南北花丝和錾刻的结合。錾刻的胚料是柱子,很会‘吃火',所谓’吃火‘,即黄金器皿需要非常高的温度才能烧红,而花丝又要拉得很细,再把花丝焊接到柱子上去,可能是这边可能还没烧红,那边花丝都已经熔掉了。”

  林陵祥说,金器在制作过程中对火候的控制、拉丝、雕刻的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件金制作品的好坏。他说,这件作品难度最大的是拉丝工艺,花丝拉制前,要将银条放在轧条机上反复压制,直到成为粗细合适的方条状后,才能开始正式的拉丝,拉丝板是专用的拉丝工具,上面由粗到细排列着四五十个不同直径的眼孔。眼孔一般用合金和钻石制成,最小的细如发丝。在将粗丝拉细的过程中,必须由大到小依次通过每个眼孔,不能跳过。有时候需要经过十几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细丝。最初拉制的银丝表面粗糙,要费很大的力气,经过几次拉制后才逐渐变得光滑。

  “白银”迈入“黄金” 续写百年工艺传奇

  走过百余年的银饰品锻造历史,“盈盛号”人把这块蒙尘的金牌细心揩擦,使其重新闪光发亮,在金光闪耀的21世纪前叶,黄金手工艺的出现为盈盛号的银饰工艺增添了奇光异彩。盈盛号立足根本,不变其宗,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经过相当时间的精心运筹和匠心研发,在一个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承前启后与继往开来,从白银时代迈入了黄金时代,顺风顺水地推出了盈盛号黄金臻品。

  “盈盛号”畲族民俗银饰传统手工技艺源自福安市下白石镇一个背山面海的畲汉聚集地大获村,渊源悠久,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据林陵祥介绍,明万历年间,林陵祥祖上林氏五世祖林玄友以家族传承方式在大获村从事打银,沿袭14代,传至清同治年间,林氏子孙林隆魁娶畲族姑娘钟氏后,畲汉技艺融合,创立“盈盛号”.20世纪80年代初,传承人林俊恩将手艺言传身教于小儿子林陵祥。

  2007年3月,林氏兄弟以祖上创立的“盈盛号”注册金银饰品有限公司。2009年9月份,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确定为全国首家国家“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是福建省同行业唯一一家获取该称号的企业。2010年3月,“盈盛号”畲族民俗银饰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上海世博会指定产品,福建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五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为了在银饰品设计中加入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新鲜的畲族元素,充分发掘传统畲族银饰文化内涵,林氏兄弟走家串户,拍摄了大量的畲族银饰资料,遍访各地银饰品制作高人,探求技艺。为了汲取汉银、云银、藏银的长处和优点,聪明好学的林陵祥除了向当地的老师傅学习汉银打造外,还前往广东、浙江、北京、辽宁、云南和天津等地探求技艺,掌握了藏银、景泰蓝、花丝镶嵌等特殊工艺,应用于畲族金银饰品和摆件的打造,使产品融入了多民族的元素,推陈出新。

  不仅如此,近年来林陵祥多次带领团队远赴新加波、泰国、巴基斯坦、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银雕文化交流,并受到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好评。

  林陵祥告诉记者,这次获奖,对自己继续传承光大畲族金银技艺产生巨大的动力。“盈盛号”也将持续通过以工养学的形式,设立畲银制作技艺传习所,通过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将畲家金银饰品持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