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两岸交流 > 正文

台湾陶艺家曾靖骁在大陆厦门找到“天堂”

2013-03-13 17:52:45
字号:T | T

大陆人才在技术上的掌控水平比台湾高,但在想法和布局规划上的执行力方面,相对来讲可能就没有台湾那么强。台湾陶艺家到厦门来,正是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乐于做“架桥”促进双方结合。

“在台湾资源有限,像这么大的隧道窑可遇不可求,这边的发展空间很大,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这是我的一个天堂。”来自台湾的陶艺家曾靖骁兴奋地告诉记者。30岁的他,现在是台企厦门陆宝陶瓷有限公司的开发部经理,去年7月来到厦门同安,如鱼得水,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天堂”。

曾靖骁眼下正忙于准备月底公司内部的新品发布会,届时将展出过去一年半来他在这里的工作成果,其中不少是他的得意之作。他说,大陆硬件配备比台湾好,欠缺的是创意和开发,而他乐于做“架桥”,把双方结合起来。

来大陆闯闯,其实也不赖

曾靖骁从小就喜欢画画,也一直坚持这个兴趣,高中上的是美工班,大学念台湾艺术大学,主修陶瓷。从16岁读美工开始,他就开始打工,从学徒到助理再到独当一面,一路下来做工艺品、礼品、玩具的包装设计等,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曾靖骁的同学在毕业后选择陶瓷作为本行的不少,但多以个人工作室为主。据他介绍,在台湾,三五人的小工作室基本上只能靠参加比赛或接案子获得资金来源,事业做不大。这也是当前台湾陶瓷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他本人也走过类似一段路,让他认识到不能只囿于台湾,要寻找更宽广的市场———而大陆自然是首选。

于是,年轻而富有热情的曾靖骁去年来到了厦门,过去这段时间在这里的创作与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来大陆闯闯其实也不赖”。

事实上,早在大学期间,曾靖骁就有帮台湾贸易厂商做设计的经验。那时候,台企设计部门在台湾,工厂在东莞。作为设计师,他经常要打电话跟工厂方面沟通,这一过程中就感觉到产业的弱势。“一个好的设计点子,如果跟工厂密切配合的话,产生出来的产品完成度就会比较高。但台湾设计大陆生产的合作方式,经常会出现‘想得到做不到、做得到的话又做不好’的情况。”他说,设计逻辑和想法不可避免地会被生产能力所局限,也因此,比较没办法做一些创新和改变的动作。

“所以,设计师一定要进驻工厂。”这是曾靖骁的切身体会,也是他现在付诸实施并乐在其中的事情。

不做设计师,要做艺术家

“一直以来,我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我看来,设计师是每个人都可以当的,而艺术家的话则没那么简单。”曾靖骁说,做设计的话不见得懂艺术,但懂艺术的话,设计就变得很简单了。

他有一个观点:只要动头脑、用方法,设计其实没那么难以接近。

不管是艺术设计还是平面设计,对他来说,成品都只是设计师表达艺术的载体,“所以只要对艺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对事物的设计美感,设计就很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成长为一个艺术家,曾靖骁的辅助途径是多看书,尤其是哲学方面的书。书籍助他增强逻辑思考能力,尤其是提供看事情的不同角度———单一的事情发生时,就会懂得用不一样的方法去切入。

比如他最近的得意之作“新月壶”,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与众不同。

“在历史上,壶器都需要有壶嘴、壶把和壶身,没有好像是‘一体成型’出来的。我要做的壶器,就是把三者合一体。”曾靖骁介绍,将设计付诸于操作需要不断地尝试,因为要中看还要中用,最起码壶器的功能也要具备。所以,像把手烫手、茶叶回水的问题等,都是需要慢慢调整解决。

此“新月壶”,曾靖骁做了两组不同系列,一组是用骨瓷烧成“青花瓷”,另一组是瓷与异材质结合,做成名为“新月·静”的作品。这两把目前正参加台湾莺歌的陶瓷比赛,4月结果就将揭晓,他信心满满地期待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