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演艺艺术 > 正文

打造湖南文艺精品高地

2012-05-07 15:57:19湖南日报
字号:T | T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有着光辉文化历史的湖南人,在力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湖南文艺精品高地,如何重振“文艺湘军”的雄风,成为了迫切的课题。

我们可以从昔日的辉煌中获取动力与自信,但绝不能沉湎于过去,沾沾自喜,裹足不前。我们应该正视我们的缺陷与不足,尽心尽力营造我们良好的文艺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改善网络与娱乐环境,加大健康、纯净的文化引导

一个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文艺家与文化消费者亦然。与几年前、几十年前相比,网络与电视占据了工作与生活更重要的部分。文化消费更多地从纸媒转向了网络与电视。在这种环境中,文艺家的审美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毋庸置疑,网络与电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更多的话语权与参与度。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方面,有着不容抹杀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泥沙俱下,其消极、负面的影响也不少。这给我们的文艺创作形成了一些困难。

“文艺湘军”曾是响当当的一支劲旅,但后备人才匮乏。网络中的浮躁与杂乱,娱乐节目的低俗与苍白,给不少年轻人带来了不好的导向作用。“娱乐至死”的倾向比较严重,功利色彩也随之加浓。

所以,净化网络环境与克服过度娱乐,势在必行。没有健康的文化引导,就没有文艺复兴。

文艺家要淡化功利性,全身心投入“走转改”活动中

要求一个人没有任何功利性,是不现实的。但对于我们的文艺家而言,“三贴近”不应该停留在嘴巴上、纸面上,要真正“沉下去”。

新闻界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当年,老一辈文艺家长期生活在底层,与普通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出一大批鲜活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佳作。这一做法并没有过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

这需要一种“文化自觉”。作品的真正价值,并不完全体现在文艺圈内的“交口称赞”,也不完全体现在重要奖项的评选上。这需要时间的检验。文艺家贴近了丰富的生活,生活也会给予丰厚的回报。

文化机构、文联、作协,要履行职责,发挥组织作用

文艺家是创作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创作自由。但群体的力量更大。文化系统的领导者要善于策划,组织文艺家“集团冲锋”,将采风活动、文艺笔会、作品研讨会常规化。

这就涉及到经费投入。政府财政应该有一笔“文艺培植专项资金”。光靠热心文艺事业的个人或企业赞助,没有财政保证,文艺活动只会是水中浮萍。

巩固纸媒、网络、电视、广播文艺阵地,为文艺扩容

文艺阵地的萎缩,已是不争事实。就纸媒而言,发表文艺作品的报刊已经不多。有的刊物为生存现状所迫,调整了文艺编辑方向。发表园地缺乏,一些作者,特别是一些基层作者,惊呼“举目无亲”。

《人民日报》的文化副刊保证得非常好,一天至少有一个版面,很少被冲掉。这一点,需要我们借鉴。

没有作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版面,巧妇也只能望梅止渴。为文艺扩容,已是刻不容缓。

文艺事业,是一件高尚的事业,是一件艰难的事业。打造湖南文艺精品高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要做这样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