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演艺艺术 > 正文

梅帅元:把文化产业写在山水间

2012-04-10 10:47:33
字号:T | T
 

\

\

2011年6月2日晚上,山水实景剧场《印象·刘三姐》。

开栏的话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才是关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在我国文化产业短暂而快速的发展历程中,少数优秀的开拓者们通过自身的锐意创新脱颖而出,他们的探索也为文化改革发展探寻规律、积累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宝贵的借鉴意义。今日起,本报特别推出“文化产业领军人物”专栏,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和奋斗历程,并希冀以此促进更多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的涌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新一轮更好更快的发展。

人物简介:

梅帅元: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之一、著名实景演出总导演及制作人,国家一级编剧,山水文化公司董事长。历任广西壮剧团团长,广西杂技团团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常委,现任广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采访“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话题从他手机上的一串串实景演出票房数据开始。演出季节的每天晚上10点,梅帅元都会收到8个地方发来的票房短信,桂林阳朔的《印象·刘三姐》、河南嵩山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湖南张家界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河南开封的《大宋·东京梦华》、河北承德的《鼎盛王朝·承德康熙大典》、《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井冈山》——旺季时每天晚上有近2.5万名的观众在观赏着梅帅元的作品,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山水实景,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心灵对话……

从2002年的第一个作品《印象·刘三姐》开始,梅帅元埋头钻进了中国文化的发掘中,选准泰山、嵩山、井冈山等几个文化的源头,以一年一个的速度,稳扎稳打,每一台实景演出都是文化与自然的对接,每一台实景演出都要把文化资源变为市场资源。

梅帅元记得制作《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时,多次与易中天、谭盾、释永信等“高手”在“嵩山论禅”,“每一次讨论后都会有一次认识的飞跃,都会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涵养和灵感,很好玩、很过瘾”。梅帅元享受着这个制作的过程,也更珍惜着这份创作的机缘,“做就要好好地做,要深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要对得起这方历史文化。”梅帅元的这份追求没白费,是能被观众读懂和感知的,能让观众从山水中品出“梅派”实景演出所蕴藏的历史厚度……

实景演出为什么没出现在国外,而成为中国独创的一种演出形式?梅帅元在8台实景演出中找到了文化的基因: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山水情结,东方哲学一直推崇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实景演出正是这种精神的最佳体现形式,正好给文人们用以展示这种情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它从中华文化的积淀中走来,又沿着中国文化的脉络传下去……

第一个作品《印象·刘三姐》,让人们看到了实景演出的成功样板,梅帅元自己也没想到当初的一个创意,成为带动当地GDP5个百分点的新产业——7000万元的成本两年内就已收回,今年的纯利润更是达到9000万元,文化演出业对周边产业的带动是1比7。靠这台演出,阳朔的旅游及相关产业每年都有6个多亿的利润,创造了当地发展奇迹。

这样,实景演出已成燎原之势,几乎全中国每一处风景名胜,都要攒上一台名为“实景”的演出项目。“实景演出,不是户外演出,也不是露天演出”,梅帅元心目中的实景演出就是要把演出融入山水,实现“天人合一”就是他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梅帅元自认为最成功的一个实景演出作品,谈起山水的融合,梅帅元显得有些感性和陶醉:这是一部音乐剧,在山水中讲故事,虽然离得远,几乎看不到表演者,但为什么观众还是被感动了?那是因为用了自然环境手段,山水也都成为带着感情的“演员”,当主角受到委屈和不解时,瀑布从天而降,仿佛天都为之流泪;当最后主人翁在一起时,灯光骤然点亮,山河也顿时一同欢笑,投入了2000万元的灯光布置就为这最后5分钟的绽放,成功烘托拨云见日的氛围……

“时下中国的实景演出只是一个初级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梅帅元并不满足于自己一手培育起来的这个新产业,他还在实现新的“角色转变”——从导演、制作人到股东:他组建了投资公司,入股参与一些实景演出的投资。比如在《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周边的酒店、餐饮、商业综合体等配套项目都参与投资。梅帅元坚信:“实景演出的产业链还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本报记者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