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演艺艺术 > 正文

中国歌剧探索多元化风格

2012-04-05 17:02:06中国文化报
字号:T | T

    “是重复《苍原》,还是再辟新路?我们选择了后者。”辽宁歌剧院院长车英说,“在创排新歌剧《远方的胡杨》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突破歌剧创作题材选择的局限。”

   
1995年,辽宁歌剧院创作演出的正歌剧《苍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来自歌剧界的各种荣誉。之后,他们把《苍原》作为保留演出剧目,同时积极探索其他类型的歌剧创作。

   
在本次中国歌剧节上,辽宁歌剧院带来的轻歌剧《远方的胡杨》是参赛剧目中唯一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原创歌剧。该剧将美声、民乐、通俗三种唱法组合,使独唱、合唱、重唱交错出现。在音乐上,将王洛宾的作品巧妙穿插运用,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元素杂糅;在舞美设计上,将舞台延伸至观众席,歌、舞、演融为一体,增强了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让歌剧以更丰富、更亲民的姿态走近观众。

   
“歌剧发展需要各界人士进行多方探索。目前中国歌剧基本可分为五种类型:歌舞剧型、民族戏曲型、音乐剧(含话剧加唱)型、正歌剧型和前卫(含室内歌剧)型。令人欣喜的是,现在中国原创歌剧基本上涵盖每一种类型。”文化部艺术司音乐舞蹈杂技处处长翟桂梅说。

   
长期以来,活跃在中国歌剧舞台上的多为民族戏曲型歌剧,比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等。直到改革开放后,新潮作曲家创作的探索性歌剧纷纷在国内上演,正歌剧逐渐成为中国歌剧的主流品种,出现了一批正歌剧的代表作品,如金湘的《原野》、徐占海的《苍原》、施光南的《伤逝》等。同时,郭文景的《狂人日记》和《诗人李白》、谭盾的《茶》以及一些旅居欧美的华人作曲家的歌剧作品如《命若琴弦》、《赌命》等,因其各自不同的艺术格调和美学追求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对西方歌剧的艺术经验认真借鉴、对歌剧创作规律的熟练掌握,是广大中国作曲家的自觉选择。

   
在创作过程中,此前一直是我国歌剧主流品种并在广大观众中享有盛誉的民族歌剧,虽然作品数量有所减少,但其血脉在王祖皆和张卓娅的《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代表性剧目中得到延续和发展。此外,乡村歌剧(代表作品《拉郎配》)、小剧场歌剧(代表作品《特区回旋曲》)、音乐会歌剧(代表作品《雷雨》)、通俗歌剧(代表作品《半生缘》)等不同歌剧音乐剧体裁类型的探索,使中国歌剧类型呈现出多元风格。

   
“多元的观念,就是不能只用一种模式来套现实中广泛存在的歌剧类型。歌剧应该进行多元化的尝试,我自己也在身体力行。”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金湘说,“每一种类型的歌剧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法、结构规律,我们应积极地研究,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歌剧创作者认识到,即使在欧美,歌剧的风格样式也是多元多样的,从来就不存在统一、标准的样式和风格,这本身就是歌剧固有的特点之一。”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授蒋一民说。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歌剧《青春之歌》的作曲唐建平说:“在当前环境下,许多地方院团还不具备演出大型歌剧的能力,与其成为二流大歌剧团,还不如集中人才与经费,成为一流的室内歌剧团。随着时代潮流的演变,如今,室内歌剧也已经成为当代歌剧的一个重要品种。”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在坚持当代歌剧多元观念、多元风格的前提下,在剧本创作上还要注重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音乐创作上要坚持调性,坚持以如歌的旋律和声乐为主要表现手段,同时能动地发挥交响乐队的戏剧表现力,将广为观众接受和喜爱的歌剧曲目作为声乐部分的重要形式;大多数歌剧家在从事歌剧创作时必须眼睛盯着市场,心里装着观众,力争以多元的创作手段和精湛的制作,把远离歌剧的观众重新吸引到剧场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