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工艺美术 > 正文

郑益坤潜心漆艺60年:画的“鱼”足以“气死猫”

2016-07-14 10:25:39来源:海峡都市报
字号:T | T

\
脱胎漆器《金鱼漆盘》

\
郑益坤

  1963年,一只名为《金鱼漆盘》的脱胎漆器金鱼缸,被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当时,脱胎漆艺尚未为人熟知,不过,这件名字普通的艺术作品,却得到了著名美学评论家王朝闻的厚赞——他只评价了三个字:“气死猫”。

  俯瞰《金鱼漆盘》,漆黑的底色,宛若不见底的深潭,漆色渐变浓淡深浅,极具透视感。盘中无水,却似有涟漪,似有鱼游,让人难以置信,这几只摆动身躯的金鱼,竟是描画于盘壁之上。看得见,吃不着,活灵活现的金鱼,真能把猫骗得抓狂。

  《金鱼漆盘》的作者,正是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郑益坤。昨日,海都记者专访八旬郑老,感受他的极致匠心。

  指尖为笔 拍染薄如蝉翼漆层

  采访从漆画开始,矍铄的郑老侃侃而谈,满嘴专业词汇,让记者晕了头。深沉古朴、瑰丽神奇、韵味无穷的漆画,前后共几十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失误,否则作品报废。郑老创作一幅漆画,往往要半年时间。

  想画出能“气死猫”的金鱼,需要极高造诣和极致匠心,从材料的准备开始,就不容任何疏忽。郑老采用沈氏“薄料”工艺,调漆后介入精确比例油,使其发亮,过滤时更需小心,不能沾染一点杂质。

  作画手法更有讲究。为让金鱼有在水中浮沉的层次感,郑老先画最深处的鱼,随后用薄如蝉翼的漆层层覆盖,每一层都有相对独立的画作。为了让漆层够薄,郑老不以笔作画,而是手指拍染,以自身积淀的技术和经验,拿捏着恰到好处的力道。

  要做到这些,必须保持创作空间的纯净。数十年来,郑老始终恪守原则——在他创作时,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工作室,因为他不能容忍一粒灰尘掉入画中,也不能听到一丝杂音,“灰尘会破坏色彩,杂音会让我分神,影响那些需要极细致的手法。”

  与漆艺结缘 始于一方首饰盒

  与对艺术的严苛要求不同,生活中的郑老是位随和慈祥的老人。采访时,一份快递送到郑老家中,拆开一看,是张录取通知书,这让郑老笑开了花,连说几个“丫好”。郑老告诉记者,他的孙子考上了福州一中,这是一家人的大喜事。

  说起孙子,郑老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与漆艺结缘,始于一方首饰盒。“当时,母亲告诉我,这是大名鼎鼎的沈绍安的脱胎漆器。”郑老说,沈绍安在福州人尽皆知,他的作品精美绝伦,带给年幼的他极大震撼,从此被漆艺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

  《金鱼漆盘》的精妙绝伦,让他获得了“金鱼坤”的绰号,不过,他的作品绝非仅限于金鱼。记者在郑老家中看到,墙上挂着的十余幅漆画,还有八闽山水和人物画像,无不寄托着家国情怀。

  如今的郑老,依旧没有停止创作的步伐,在他看来,自己离“完美”还有很长的距离。“我也开始尝试新的手法,用漂漆来创作写意作品。”醉心漆艺,一晃就是一甲子,郑老认为不过是因为“喜欢”而已。记者 李拯

  人物名片

  郑益坤,1936年生,福州人,亚太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曾参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的室内装饰总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