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工艺美术 > 正文

青神竹编

2013-03-05 16:35:30
字号:T | T

          \

    千里岷江千里弯,福泽了天府之国千里沃野的岷江在青神弯出一把躺椅,浸润出一方钟灵毓秀的水土,也孕育出了青衣郡独具特色的千年竹编文化。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山上有竹子,平原栽竹子,房前屋后植竹子,家家户户养竹子。眉山老百姓说:“竹子是眉山的顶梁柱,竹子是眉山人的依靠和财路。”


    据史料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青神的先民就开始用竹编制生产、生活具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青神人就用竹子编篓填石拦江。到了唐代,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用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启成篾条(片)编制竹席、簸箕、篼筐、竹扇等,竹制品市场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苏东坡在中岩书院就读时与青神才女王弗相恋,王弗见苏东坡在中岩山上被蚊子叮了一身包,十分痛心,于是,请篾匠教她用竹编了一把很精美的宫扇,送给东坡,作为“定情物”。 

    到了明代,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人称余翰林)。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样式非常精美,现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 

    到了清代光绪年间,青神的竹编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当时编的“宫扇”相当精美,被列为朝庭贡品,现有一把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随着养蚕业的迅速发展,青神成了当时“西南第二大丝市”、“蜀国的蚕文化中心”。养蚕用的竹簟、簸箕、背篼、筛子等形成了庞大的竹制品市场,这种蚕具还一直流传至今。 

    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开始在扇面上编花、编字。抗战时期,县内进步人士还组织了几十名竹艺巧手,用细竹丝编成有“抗战到底”字样的斗笠,用以慰劳抗日将士。 

    青神县竹编主要分布在南城、青城、瑞峰、西龙、观金、高台、青竹、汉阳等乡镇,同时还辐射到了周边县市及省内外部分地区,如眉山、井研、邛崃、贵州、海南、浙江等地,对当地的竹编艺术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青神竹编除了保留传统的晒簟、簸箕、箩筐、篼、篮、粮屯、蒸笼、鱼具等30多种生产、生活用具外,还新开发了竹编凉席、枕席、竹水瓶壳、工艺型竹扇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青神相继出现了花、鸟、鱼、虫一类的竹编新产品。当时采用的是“坐标式”编织方法,标志着青神平面竹编艺术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20世纪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青神竹编竹画编织技艺发展到鼎盛时期。开发的新产品创历史最高记录,共七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竹编艺人能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出艺术含量极高的惊世之作,如《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 

    2000年5月,青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国际竹藤组织率20多个国家的专家前来考察,将青神定为了“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目前已在印度、新加坡等8个国家开展培训,并接收了26个国家的学员到基地进行培训。 该县提出“上下打竹牌,全民念竹经,培植竹资源,建设竹环境,加强竹科技,发展竹产业,开发竹旅游,繁荣竹文化”的发展战略。通过政府支持,政策激励,市场引导,青神竹编产业迅速崛起并得到大力发展,成为生产规模大、产品种类多、艺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一大特色产业。全县竹编产业产值由1996年的2000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1.5亿元。从事竹编生产人员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

    目前,该县较大的竹编竹画手工作坊有“中国竹艺城”、“竹宝斋”、“ 美湖竹编制品屋”、“美联家居制品有限公司”等。青神竹编产品不仅打开了数十个国家的市场,一幅《八骏图》还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央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