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设计策划 > 正文

全国3D大赛催生传统工艺与科技的融合

2017-12-08 10:27:16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字号:T | T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玉溪12月8日讯(记者 成琪)与景德镇陶瓷相媲美、同生于600多年前的云南玉溪青花曾在清代一度消失,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2013年,其烧制技艺被重新发现并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以玉溪青花为代表的云南传统文化及文化旅游产品,乘着数字化的翅膀重新飞扬?12月7日,第10届全国3D大赛年度总决赛暨“2017一带一路数字科技文化节·玉溪”带来了3D扫描、数字雕刻、数字雕塑、数字设计、3D打印、VR/AR互动体验等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云南呈现一场精美绝伦的3D数字盛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陶泥3D打印机打印的陶器细腻精美。其创制者之一、斯玛特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3D打印为传统陶艺带来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在形态上的自由度,传统陶艺由于工艺和材料的特性,在形态上虽然有很大的创造空间,但也受到很多特定的束缚。3D打印通过层层叠加的“增材制造”方法,沿袭了陶瓷生产盘泥条的工艺,突破了传统陶艺在形态上的很多限制,极具个性化、造型可塑性强。“通过计算机对于材质的模拟,有助于艺术家对于将来实物具现化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而数字雕塑不仅仅只是辅助雕塑家们完成创作,在施工上也节省下许多成本。”该负责人表示。

  在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化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我们尊重传统雕塑工艺,因为它延续的是一种传统对美学的执着与追求,也许一个好的创意需要几年十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去优化去完善。但很多好的想法因为传统工艺的局限性没有办法实现。”

  玉溪陶,玉溪窑,是一种传承,一种文化。窑匠,不仅是做瓦烧瓦的人,更是伟大的继承者,是一种“匠”。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传统窑匠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工匠”。“用数位板取代传统雕塑工具,通过精确的建模技术在计算机中设计好需要的图案,再通过数控机床精确雕刻3D打印机完成制作,实现3D数字雕塑的应用,成为新时代‘数字工匠’得已发挥的天地。”3D数字化为艺术家的创造力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文化需要保护、传承,文化也需要开发,借助数字化的手段开展文化保护和开发,可以让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力量,而且3D数字化的手段也可以实现更好的创新,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溪达四海,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全国3D大赛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3D动力总裁鲁君尚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玉溪青花只是其众多传统文化产品的其中代表之一。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牛虎同案青铜器、古滇文化产品、民族雕塑、金银玉骨木饰品等,都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利用3D数字化技术,通过3D扫描、数字雕刻、数字雕塑、数字设计,到3D打印输出迅速出模、进行生产,完成个性化、定制化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创新。“这是一条产业链,也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和传统旅游资源相结合,将焕发出更大的光彩。”鲁君尚指出。

  第10届全国3D大赛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门指导,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全国3D技术推广服务与教育培训联盟、中国图学学会、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全国总决赛由云南省玉溪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本届大会以“「数字工匠」玉汝于成,「数字工坊」溪达四海”为主题,大力培育“数字工匠(Digital Master)”,孵化“数字工坊(Digital Foundry)”、营建“数字生态(Digital Ecosystem)”,吸引数字科技人才与科技产业资源,并聚集、聚合、聚焦、聚变,打造“赛、奖、会、展、院、坊、云”数字科技文化创新产业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