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创意地产 > 正文

创意田子坊

2012-03-19 12:58:57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
字号:T | T
田子坊弄堂里处处皆风景
田子坊弄堂里处处皆风景

 
         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让记者时时刻刻感受到各类文化创意的强大冲击。迂回穿行在迷宫般的弄堂里,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弄堂工厂,废弃仓库,石库门里弄的平常人家,让人仿佛进入时光隧道,来到了上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

          步入弄堂口,信步几十米,左边旧式建筑的门口墙壁上挂有两块标牌,一块是“陈逸飞工作室旧址”,另一块为“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旧址”.顺着狭窄巷弄再往里走,旧石库门式民居的红砖墙、石雕、黑木门依然如旧,而建筑的功能已被或复古或前卫的各色小店、动漫设计、原创油画、日本和服设计制作、云南少数民族织品、各国风味料理餐店、咖啡店、茶店、酒吧、服装服饰等店面所代替,现代时尚衬托在古老旧式的上海弄堂氛围中,彰显出独特的城市韵味。

  “田子坊”本是泰康路上的一条小弄,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厂房、旧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及国内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

  逐渐形成了以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产业集聚区。

  低成本

  自下而上的城市改造

  它改变了以往城市改造的利益主要在开发商和政府间进行分配的原则,改造的利益分配在居民、企业、政府和社会等多主体间进行。

  如今,上海中心城区的弄堂工厂遗迹已近绝迹,唯独田子坊以一种保护历史风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和谐共存的新模式,延续着上海老城区风貌的香火,也延续着一百多年来发生在上海石库门里的市井故事。

  “以文化为资本发展街巷”是田子坊改造的全新理念。从田子坊筹划到运作,整个过程中反映出决策层对城市文化资源独特的理解和认同。他们意识到单纯依靠土地和巨资进行的除旧建新改造,不可避免地抹杀了上海近百年来的历史文化遗产。而田子坊弄堂街坊和弄堂建筑中蕴藏着上海独特的市井文化和市井生活,何不利用弄堂空间作为文化资本在区域内先打造出一个“文化眼”,通过“文化眼”追求个性化文化概念,再通过文化效应激活区域内经济活动,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城区改造目的。依照这一理念,田子坊展开了摸索区域文化资源的合理性配置,走低成本消耗的改造旧城区之路,尝试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城市改造新模式。

  来自日本的大学教授徐春阳分析认为,“田子坊模式”的改造体现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保护历史建筑,打造以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创新;二是改变了城市改造利益的分配比例,使城市改造的利益在居民、企业、政府和社会等多主体间进行合理分配;三是地域居民参与的原则,为多层次民间主体参与城市改造的决策、实施过程提供平台。

  徐春阳谈到,田子坊改造没有选择无视街区居民生活而保护历史建筑的做法,其改造的基本理念是让文化气息重新回到弄堂里,让街巷变成男女老少聚集的地方。这种理念也带来了城市改造利益分配原则的改变。它改变了以往城市改造的利益主要在开发商和政府间进行分配的原则,让城市改造利益在更多主体间进行分配。

  具体地说,田子坊改造的利益分配在居民、企业、政府和社会等多主体间进行。首先居民得租金;其次,入驻企业获得利益;再次,减少城市改造的资金投入和社会性负担。没有政府财政和开发商的巨额投资,没有居民搬迁费用,大大减少了城市改造的成本。还有就是政府获利,田子坊每年可为政府增加税收1400多万元。而且,这种“以人为本”的改造理念,还为“居民参与”和“自我管理”主体出现奠定了基础。

  市场化

  居民

  田子坊老石库门676户人家,出租率高达80%.当年租房时定下的房租3500元,2011年已涨到了1.5万元。

  田子坊的运作从1998年开始,实施改造的关键是把文化人群重新聚集到田子坊来。同时确定了把田子坊开创为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地的构想。这时,居住在210弄的居民亲眼看到弄堂建筑再生价值的提升,渐渐萌发出把自家住宅投入到改造之中的愿望,以租赁自家住房的形式自愿参与到改造中来。

  2004年,住在泰康路210弄15号的周心良,第一个把自己的家租给外来艺术家。此前,艺术家陈逸飞、尔冬强、赵春、李嘉陵租借的场地都是旧厂房。周心良的吃螃蟹之举让其他居民看见了商机,纷纷效仿。周心良免费帮邻居们找商家,也免费帮商家们接洽业主,制造“规模效应”.

  如今,田子坊老石库门676户人家,出租率高达80%,有36个国家的艺术家入驻,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周心良当年定下房租3500元,已经算很高,两年后升到了6000元,2011年租金超过了1.5万元。他的义务中介现在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田子坊咨询公司,同事们都是成了房东的邻居们,服务仍然免费,用周心良的话说,“我们这样做利人利己。”

  原居民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来自田子坊改造带给他们的切实利益。这种方式的改造维护了居民的房屋财产权。居民出租住房给企业,居民可以利用租金的一部分在附近租借居住条件更好的房子,改善居住环境。

  重保护

  靠石库门建筑文化创利

  不仅呵护着这些近百年石库门,更保护了每一位业主的利益。田子坊没有开发商,居民是田子坊的主人。

  田子坊总策划吴梅森见证了田子坊10年发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10年前的城市规划概念中,对旧城改造建设,各路专家都有不同的声音。其中,拆是一种声音;保留旧城,在旁边再建一个新城也是一种声音;然而另一种声音则让我和当年共同参与田子坊策划的团队耳目一新:拆是一种发展,保护也是一种发展。”

  田子坊内拥有30多种不同风格的经典石库门建筑,保护老建筑不应只是建筑符号的保存,更是建筑形态的保护,上海城市的文脉不应在旧城改造中断裂。可以说,十年来田子坊从破土萌芽到如今枝繁叶茂,正是实践并印证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

  “为了让这些石库门建筑风华重现,在田子坊石库门的运营中,我们不仅呵护着这些近百年石库门,更保护了每一位业主的利益,让坊间的原住民直接获得租金利益,让居民成为田子坊成功运营的最大利益获得者和分享者。因此,常有人问我,田子坊的开发商究竟是谁?十年来我的回答是:田子坊没有开发商,居民是田子坊的主人,靠石库门建筑文化资本创利。”吴梅森说。

  树品牌

  创意产业成老城区新精髓

  田子坊的保护性开发,开创了一种模式,用十大名流、十大品牌撑起了田子坊的发展,也撑起了田子坊这个文化品牌的传奇。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说,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的需求。旧改的方法中,拆旧成为最普遍的做法,因为拆比较容易,于是那些拥有历史文脉痕迹的老建筑伴随城市建设一起入土了,全国各地也逐渐千城一面,没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以及视觉感和生活特点。如何让老的城区,融入新的城市功能转换和城区改造发展的进程,采用新旧融合的办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田子坊是民间资本运营,没有花政府的一分钱,它并非原封不动地保留,而是用新兴的创意产业为老城区注入新活力,且在里面十分自然地形成了商、旅、文结合产业布局,而这些产业正满足了人们对新城的生活休闲功能需求。

  正如当年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所说,田子坊的保护性开发,开创了一种模式,是没有巨大资本投入的一种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用十大名流、十大品牌撑起了田子坊的发展,也撑起了田子坊这个文化品牌的传奇。

  目前田子坊入驻426户企业,创造就业岗位3516人。36个国家的艺术家入驻。已改善的居民家庭217户。去年创税1473万元,年平均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特别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日均1万人左右。从前的旧工厂、旧仓库、旧弄堂、旧民宅的价值得到提升。田子坊给人的启示是:居民得实惠、市民得就业、政府得税收、旅游得资源、商家得发展、文化得延伸、环境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