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影视出版 > 正文

文艺类内刊需要发展空间

2017-11-20 11:32:42深圳商报 周俊生
字号:T | T

  最近回了一趟老家常熟。在与一些当地的作家朋友聚会时,他们给我带来几册当地文联和作协主办的文艺期刊《常熟田》和《虞山文艺》。翻阅这两本文艺刊物,颇有琳琅满目之感,让人喜不胜收。

  对这两本刊物的喜欢,一个不能排除的原因是因为我作为一名游子,在这里接触到了家乡的独特风味。我对家乡的情感,在这里寻找到了寄托。当然,如果用对文艺作品的严格鉴赏标准来衡量的话,它们还不能与一些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的文艺刊物媲美,这些刊物上发表的作品,也许还显得稚嫩,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是,字里行间洋溢的家乡情结,却是这种地方上的文艺刊物上所独有的。

  但是,这两本文艺刊物属于内刊。因此,即使是在当地,刊物印出后通常只是在当地文人的小圈子里流动。作家的辛勤创作,与读者处于分离、隔膜状态,读者享受不到本地作家的作品,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感到遗憾的问题。

  这类文艺刊物全国到底有多少,很难得到准确的统计数据,虽然国家对刊物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因此堵住了刊物与读者的交流,这是不利于地方文艺的繁荣和发展的。文艺作品需要广泛的传播,得到读者的认可,才能有生命力。文艺类内刊只能在文人的小圈子传播,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由于没有读者的参与和认可,也就成了自拉自唱的“独角戏”,社会效果也难以发挥。

  类似《常熟田》《虞山文艺》这两本刊物的情况,在国内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现在,各地政府对发展和繁荣地方上的文艺创作,提高当地百姓的文化素质都十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对于创办文艺刊物也具有很高的热情。深圳在去年组织过对各区文艺类内刊的评优活动,前不久江苏省还建立起了文艺内刊联盟,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些刊物再努力,也难以突破因为是内刊的局限而难有大的作为。有一些文艺类内刊为了让刊物走进读者之中,寻求与出版社合作,用书号代替刊号,表面上看,它们取得了公开发行的资格,但实际上是“以书代刊”,不仅增加了这些刊物的出版成本,而且使刊物的识别和管理都出现了混乱。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这些文艺类内刊也是一个重要的阵地,需要有关方面的管理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给予它们发展的空间。文艺类内刊是一个庞大的阵地,对于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发展空间,它们的生命力是脆弱的。当然,就目前来说,要求国家为这类文艺刊物办理统一刊号,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但政策面上可以适当放宽,比如对取得内部准印证的地方刊物实行分级管理,一些办得比较好的文艺类刊物,可以允许其在当地定价销售。目前,一些城市和乡村普遍办起了街道图书馆和乡村图书馆,这些文艺类内刊也应该允许进入这类图书馆。由于这些内刊上刊载的作品大多来自本地,很多作者为读者所熟悉,因此它们更能得到当地读者的欢迎,也可以帮助当地作者成长。这对于繁荣地方文艺,激励作家,应该说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