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际国内 > 正文

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1-04-13 10:04:58浙江日报 朱言 金长青
字号:T | T
  乡村的“真”与“纯”留给人们许多美好的回忆,虽然曾经物质匮乏,但那种美好却是如此真切,让人魂牵梦绕。现在乡村富了也美了,乡村文化的纯真特色是否还在?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文化该扮演何种角色,有怎样的作为?
 
  文化促进城与乡、人与人之间的交融。文化滋润之下,以乡土、乡音、乡情、乡亲为纽带的“乡愁”,芬芳浓郁,吸引人们再次回归。青山外、绿水旁,人来人往,一度冷清的村庄,重新动起来、靓起来、富起来。
 
  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4月的浙江,绿意盎然,风景如画,乡村活力四射。位于富春江支流小源溪畔的灵桥镇新华村,依山傍水,有茂林修竹,恍若世外桃源。
 
  如今,杭州市富阳区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求精准落地,细化为“三字经”“六个有”,用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工作落实,探索守好绿水青山、再现美丽“乡愁”的“富阳路径”,灵桥镇是一个典型缩影。2021温暖者、富阳区兴华红色文化展览馆创始人丁旭君是土生土长的灵桥人。1976年出生的他,早早就开始工作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把他吹到了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义乌,在这里他通过模具加工赚到了第一桶金,在这里,还遇到了支持他一生事业的爱人马超英。
 
  2008年,丁旭君夫妇回富阳探亲,村里组织为汶川捐款,丁旭君夫妇二话不说就捐了款。也因为这个契机,他们在村干部的邀请下,决定回乡创业。和他们一道回家乡的,还有丁旭君和爱人马超英多年来积累的大量红色历史藏品。
 
  2015年,在灵桥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丁旭君夫妇出资建起了富阳区兴华红色文化展览馆,由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共8个展厅。如今,2000多平方米的馆内摆得满满当当。展览馆依山临溪,错落有致。5年来,通过红色教育和研学培训,这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
 
  今年3月7日,2021“再唱山歌给党听”——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民主题文艺活动云发布会,在富阳区兴华红色文化展览馆举行。本次活动鼓励人们走进红色旅游景点,尽情发布红歌演唱、器乐弹奏诗朗诵等活动视频,从而用活动带动红色旅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把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元素融入当地产业,丁旭君找到了发展的灵感,由此,他提出了“以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描绘新富春山居图”的愿景。
 
  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进一步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先烈的故事,有利于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凝聚人心。
 
  产业发展有活力,乡村振兴有动力。更重要的是,以红色文化带动产业发展。
 
  让兴华红色文化展览馆成为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最佳连接点,形成集参观、学习、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红色旅游产品,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个想法正好吻合了灵桥镇的发展思路——依托兴华红色文化展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及周边山水人文资源,着力打造“党建+文旅+农户”特色品牌,以弘扬爱国主义、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方式,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这个想法,也与光荣浙商慈孝堂科技的实践不谋而合。据悉,慈孝堂科技正在萧山区楼塔镇探索康养村舍模式,通过导入慈孝堂科技的100多种康养产品和科技农业手段,让旅游成为旅居,盘活“乡村三闲”(闲房、闲人、闲地)。目前,丁旭君已在和慈孝堂洽谈合作,致力于开创“党建+文旅+农户+康养”新模式,以红色文化引人,以康养村舍留人,让新华村的百姓增收。
 
  如今,丁旭君夫妇正在筹建兴华红色文化展览馆二期,提质扩容,计划把浙江、富阳的地方史以及地方名人进行集中展示,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康养休闲等各类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让青山绿水、革命情怀、文化魅力相得益彰。
 
  大海,是江河的归宿。富春江一路向东奔流,汇入钱塘江,流到大海。家乡,是游子的归宿。作为一个带着诸多珍贵红色历史藏品回归的乡贤,丁旭君花两年时间组织知名书画家联合创作的新版《富春山居图》即将面世,丁旭君的心愿是:积极助力“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加速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向灵桥镇,流向新华村,以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为家乡描绘出一幅山川秀丽、人民幸福的“新富春山居图”。
 
  方寸之间蕴含大千世界
 
  “当年,我是富阳礼源中心小学集邮兴趣小组的会员,经常会去收集一些伟人像章、老邮票和铜钱。初中开始收集年册,直到高中毕业,一直在集邮和收集像章。”丁旭君说,因为喜欢收藏,放学回家就不会像其他男孩子一样到处乱跑了,而是喜欢在祖辈和父辈的物件堆里翻来翻去。
 
  无论什么时期的古玩艺术品,你只要渗透到它的文化里面,就是一种境界。至今,丁旭君还记得集邮兴趣小组老师的一句话:方寸之间知世界。一个人选择了收藏,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真正见功力的收藏,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眼力、财力、运气,都是必不可少的。
 
  1998年,丁旭君前往江西九江抗洪现场做志愿者,扛过沙包,泡过方便面,补过鞋。七天七夜,他结交了一群来自福建、江西等地的朋友。这些朋友在日后给他打开了红色收藏的大门。“如果不是这些朋友的指引,我可能找不到那么多的藏品。”
 
  2002年,国内刚刚开始兴起红色收藏。当年的丁旭君,已经通过努力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购置更多藏品的资本。在景德镇寻觅“7501”瓷碗这件藏品的过程中,丁旭君意外得知还有300多件瓷板画、瓷盆、瓷瓶。他去看了以后,毅然花了60多万元全部买下。随后,丁旭君通过朋友的导引,走遍中国大地,陆续购入了很多珍贵的红色藏品。
 
  凡事皆有缘由。丁旭君告诉我们,他爷爷倪如彭(原名丁如彭)曾是一名新四军战士。通过收藏,丁旭君仿佛一次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他倍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红色的脉搏在富春江畔跳动,70多年过去了,仍然强劲。
 
  丁旭君的红色收藏之路,一走就是30多年。他给我们分享了收藏路上收集的故事。
 
  1934年,有位负责印刷工作的红军战士在长征前叮嘱妻子:“8个版本的整版试印邮票和文献资料,你保管好,我回来还要用的。”妻子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同时,他留下了一套市面上流行的邮票用来寄递信件。随着时间推移,寄到第三封之后,就没了音信。一版9张的邮票,就这样剩下了6张。妻子每天去村口等丈夫归来,这一等,就是整整75年。这8个版本的邮票被她藏在了挖空的房梁中,得以保存下来。
 
  在收藏路上,丁旭君常常会有喜欢的藏品,却因为钱不够而懊恼;也常常由于凑够钱买到了钟爱的物件而欢欣雀跃。更有些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富阳区兴华红色文化展览馆共设8个展厅和一个初心讲堂。馆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实物以及作品,漫步其中,放眼望去,一幅幅、一件件藏品都好似一个个故事,为我们讲述那个时代,把我们带进“红色记忆”。
 
  “每一件都是我的孩子,每一张泛黄的资料背后,都有属于那个年代的珍贵画面。虽然现在不少人登门愿高价收购,但我都拒绝了——黄金有价,红色文物无价。收藏对于我来说,不仅是爱好,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传承。”丁旭君说,“若不是遇到有心人,我们也收不到今天这些藏品。我要让这些宝贵的藏品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作用。这也是我办红色文化展览馆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