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旅游传承文化接续文脉
2013-04-22 17:30:58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字号:T | T
本报婺源讯 在“中国最美的乡村”旅游,你既能欣赏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也能一享丰富的历史文化盛宴——保存完好的尚书第、司马第、继志堂等一大批明清建筑,对你述说着官宦和商贾的沧桑,傩舞、抬阁、豆腐架、草龙灯等民俗,让你一睹民间艺术的诡秘神奇与魅力。
在近年来出现的婺源旅游热中,该县的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专项旅游产品,发挥出龙头作用。县委、县政府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对分散的古建筑、古墓葬、古桥、碑刻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登记,对已经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14个点)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5处(321个点)进行了全面复查,新发现古建筑、古桥等文物古迹500多处。有关部门投资1000多万元,对濒临损毁或破坏的60余幢古建筑、13座古桥进行了维修。婺源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13个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2个。
对口口相传、手手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县里多次采取社会推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状况及传承人现状,建立健全系统性“非遗”智库。先后出版《龙尾砚赏析》、《婺源民俗通观》等专著20余部,《婺源“非遗”录》也将出版。目前,婺源已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市级传承人24人,县级传承人65人。
婺源在全国首创文化生态保护小区,探索“小区+基地+传承人”模式,设立江湾村豆腐架、汪口村徽州“三雕”等13个文化生态保护小区,推动“活态”传承。还将“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向上申报文化产业项目等,先后开发了甲路纸伞、天翔傩面等旅游商品100多种,茶艺、傩舞、抬阁、豆腐架等民俗展演,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目前,该县“非遗”从业人员已达3000多人。
在婺源的不少景区,纸伞制作、砚台雕刻等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古村落和民间手工技艺,使这里的文化氛围更浓了。而走进县博物馆,石器、青铜器、唐宋名砚、明清字画等,更是把你带入了历史的深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加快了婺源旅游从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的转变,据统计,依托文化元素开发的旅游线路,占该县旅游线路的90%以上。